欢迎访问本站,请收录本站网址www.h933.cn
广告位1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社会新闻 >

中国社会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05-30 点击:
广告位2
广告位3
广告位4

      前些天在广州参加一饭局,席座上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让我注意的是,其中的一位年轻人讲话很有水平,明显谈吐都高出身旁其他人一个档次。

      无意中他提及自己是一985高校毕业,而令我完全没料到的是,此言一出,其立马就遭到了旁人的,“你985有个屁用,还比不及我这个大专学历”,还有声吼着“教授好”,明显带有调侃的味道。那位年轻人立马举起酒杯,向众人不停说着“小弟不才”,巧妙化解了这个话题的“发酵”,可我分明看到,其转脸望向我时眼眶中盈满了泪水,显然这位年轻人的赚取财富能力不及同座的其他人。

      我想,这位年轻人此时的眼泪未必来自物质的不如他人,而是自身的学识和素养得不到身旁人的尊重。

      我们当下有很多事情都处于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纠葛状态。比如我们反对大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希望大学生能够安稳下来多做一点学术,我们希望大学生可以多多关注公共利益。可是我们所为他们提供的相关社会氛围又是什么样呢?

      我们的社会氛围很怪。一方面整体大学生思想的,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是另一方面,社会又没有提供充分的尊重学识、素养的氛围。我们一致认为大学生思想的性是理想的状态,关注的利益、有社会责任感是理想的状态。可是从骨子里,谁都没有真正将其当作一回事。

      一个人的学识素养并不完全与经济能力所挂钩。步入社会,你能够取得一定财富或地位尚好,若没有,社会对你的一定是大学荒废了四年;相反,哪怕你在大学没有丝毫学识素养的构建,哪怕你讲话再粗鄙不堪,但只要你能够获得财富或者进入公机关,社会对你的一定是这大学念成了。什么大学生思想的性,什么关注利益、社会责任感,这完全只是的空话。

      事明,我们的社会更喜欢适应者,而不是改变者。

      今年年初,“知识的无力感”这一议题很火。大部分人多从学历与财富的严重失衡这一角度来分析这分无力感,而我想说的是,这分无力感更多的是不是源于同乡人对学识和素养的?我们大声谈提着研究生呀,人才呀!背后显露着的却是浓浓的意味。单纯经济收入不及他人,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可如果你的学识素养却在他人眼中被定义为“书呆子”、“窝囊”、“傻子”,换做是我,我也会同样有着“知识的无力感”。

      其实,我们社会上有很多有学识有素养的人可以安贫乐道,可社会并没有给予他们的素养和学识相应的尊重。你乘坐公交车按秩序排队,没有人会夸耀你遵守秩序,而是你硕士学历却还在坐着公交车;你凭依自己的去做研究,去想要使得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可没有人会关注你对这个社会的改变所做出的努力,而是你博士学历却还买不起房子。

      当然,对于那些已经出名了的有学识有素养的人,我们会对其十分,可实质上,我们的仍旧是他们的那分名利。

      往大了讲,我们的社会氛围整体显露着一种虚假。什么时候我们社会对那些可能不是那么富裕的、却有着相当学识和素养的普通人一分发自心底的尊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假大空的口号上,才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成”了。

      易卜生曾说“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其实哪里是大学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呀,完全是这个社会的培养。进入社会后,是社会氛围在对这些大学生进行自动筛选,而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能够得到整个社会的青睐。


这篇有关于中国社会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本站网址:http://www.h933.cn (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