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请收录本站网址www.h933.cn
广告位1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社会新闻 >

消费社会:《复联2》为何神吐槽?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05-23 点击:
广告位2
广告位3
广告位4

  原标题:消费社会:《复联2》为何神吐槽?

  当看电影这一行为本身已不能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差异时,观众便会围绕电影重新寻找与众不同的消费目的。这一次,翻译成了“靶子”。观众在吐槽翻译的过程中,重新确立了自己的身份和个性,完成了一次消费社会意义上的消费目的。

  《复仇者联盟2》(以下简称《复联2》)上映一周,讨论最火的不是演员、剧情或特效,而是翻译刘大勇。刘大勇作为具有20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翻译,此前参与译制的作品众多,其中不乏《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等知名作品。此次《复联2》的翻译却成为刘大勇译制生涯中的滑铁卢,其原因不止于翻译中所出现的错误,更是后工业化发展下的消费社会使然。

  当年《阿凡达》一票难求,国人的好奇心都集中于什么是3D和IMAX,连故事本身讲了什么都很少有人关注,更不用说会有人去挑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而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如今但凡和动作、科幻题材沾边儿的电影,不拍成3D都不好意思上映。甚至电影的故事本身都不再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复联2》取材的漫画故事还是上世纪的作品,即使经过改编,前期的各种报道也基本已将故事讲完。如今的观众早已被飞速发展的电影产业“惯坏”了胃口。电影本身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消费需求,和电影相关的文化、情怀和娱乐正在取代电影本身成为消费的目的。在这种趋势下,我们步入了消费社会。从消费社会的视角,这次事件中的翻译,观众和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意义、个性化消费

  首先来说翻译的责任。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电影翻译的责任不仅是帮助大家看懂外国故事,更要帮助观众体会和理解不同文化上的差异。把电影中的故事内容作为一种亚文化展现给观众,既要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还要这一过程中亚文化能够和主流文化有效对接。此次刘大勇的翻译,整体上并不会影响观众对电影故事本身的理解。但从文化角度来说,翻译中的许多错误却是不可的。

  这些错误一是来自于电影翻译对所译内容的不了解。漫威的超级英雄漫画作为自成一体的漫画作品,具有自身完整的设定、人物关系和人物特点。这些设定既根植于美国文化,同时也形成了漫画自身的文化体系,是美国文化中一支重要的亚文化。《复联2》不仅将影片中原有的基本美式幽默被翻没了,连关键人物的姓名和名言都被。这些改动虽然对故事本身没有伤筋动骨的影响,但对于已将漫画原著故事烂熟于心的观众来说,无疑感觉和翻译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

  二是来自于主流文化的包容性不足。电影中出现了一句美国的经典国骂,但最终也没有逃脱被和谐的命运。然而正是这些被抹杀的细节体现出文化差异的精髓。观众买票不仅仅是为了看一个故事,更是为了体验不一样的文化。而如今翻译了观众享受文化碰撞的乐趣,观众就只能以吐槽翻译取而代之。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关注除了使用价值之外,更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什么是符号价值?符号价值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价值,它不同于商品使用价值的使用逻辑,也不同于商品交换价值的经济逻辑,而是遵循独特的身份逻辑。在这种逻辑下,符号价值属于一种意义消费,其作用是对社会身份的区分,彰显商品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个性。

  而观众在对《复联2》的消费中,进入影院本身是对身份和个性的第一次区分。但由于电影院的普及化,对于一部电影看或不看很难区分出地位的差别或个性的差异。于是,人们不得不在电影之外寻找能够体现差异的符号,而这时电影翻译又及时地给了观众这个机会。当一个人发现了这片符号价值的“世外桃源”,所有的观众又都蜂拥而至,于是,吐槽翻译反而成了比看《复联2》更时髦的消费。

  物体系意义上的剥离感

  其次来说观众的情怀。保罗·沃克的意外离世,却为《速度与7》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票房收入。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出,人们消费的目的并不是获得物的有用性,而是为了通过消费体现自己身份和地位,即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东西都可以用来消费。多少人带着离别偶像的悲伤进入电影院,让本以飙车和为买点的速度与系列,转而打起感情牌。保罗的离世,使看电影从一个单纯的消费行为变成纪念偶像的仪式,影迷从看电影这一行为中得到了新的身份认同,因此得到广泛性参与,最终获得傲人的票房成绩。

  《复联2》翻译的吐槽也是如此。当看电影这一行为本身已不能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差异时,观众便会围绕电影重新寻找与众不同的消费目的。这一次,翻译成为了观众标新立异的靶子,看电影变成了“全民来找茬”,翻译一夜间成为《复联2》最大的“反派”。观众在吐槽翻译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学贯”、反叛权威,重新确立了自己的身份和个性,这才完成了一次消费社会意义上的消费目的。

  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将所有商品的联系称之为“物体系”,即如果一个人买了一双皮鞋,就要有与之配套的和裤子,所有的商品都是“成套”地出现,每一套商品都有属于自己的符号价值,或者说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显然,这次《复联2》的翻译和电影本身并不“配套”,好比一个穿着西服上衣的人,下边却套着运动裤,虽然不能说他这么穿衣服犯罪,但怎么看都别扭。

  正如鲍德里亚所说,我们的文化体系都建立于这种整体性的消费之上,消费者不能孤立的消费,商品也不能单独存在。《复联2》的翻译让人产生一种物体系意义上的剥离感,影院中的人们感觉自己看的电影不属于原本那个“成套”的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甚至不属于“成套”的美国,于是,就再也没人看电影了。

  盲目的狂欢

  最后再来说说。观众对翻译的,同样引发了的狂欢。自微博上开始的观众吐槽,最终演变成各人马对翻译暴风骤雨般的。作为影片翻译的负责方,八一厂译制部门主任在这一轮风潮刚有减缓就接受了采访,当事人也对观众的质疑一一作了回应,算是对整个事件做了一个了结。平心而论,将一部引进电影的翻译问题归结于个人是不合适的,除了观众,刘大勇确实也是这次翻译事件的者。但倘若不是八一厂以身份正式发声,我们的能还刘大勇一个吗?结果恐怕并不乐观。当群众已经嗨起来的时候,当然不能继续装睡。但作为,是应该起来闭着眼睛和群众一起嗨,还是冷静地分析问题,确实是一直以来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

  在消费社会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信息,更是将所有的消费者联系在一起,策划和消费。而在这一过程中,本身也作为一种商品而被消费,宣传的手段成了目的。为了被关注而极力地迎合消费者,所有的事实都被符码化,经过加工成“诱人”的“速食”新闻。于是,人们经常从得到许多反复无常的消息,昨天的坏成了今天的好,没有人关心事实是什么或为什么,短暂的关注后,使自己的生活依旧继续。

  宣传总是不自觉地进入沉默的螺旋,漩涡中的能够混淆真实和虚假,只留下盲目的狂欢。文化的碰撞和各类因素的最终爆发于刘大勇一人身上,这无疑是个人不能承受之重,也是个人不应承受之重。刘大勇成了神翻译的代名词,成了任人戏谑的符号。然而狂欢中的人们忘了自己的欢乐建立于别人的痛苦之上,忘了他们用于戏谑的符号背后,也是一个有感情的人。消费社会里没有的消费,最终变成了人身。

  当鲍德里亚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消费社会”时,我们还生活在计划经济时期,而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显然也已经步入了“消费社会”。对于嬗变的标准,我们难以单纯的用好坏来评价“消费社会”,但是生活于其中的我们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消费一切、娱乐一切、反叛一切,消费社会丰满华丽的外表下,是的迷失,的匮乏和价值的混乱。

  对翻译的吐槽,也是对这个时代的吐槽。在这个消费一切又追求个性的时代里,成为大众消费的对象,幸也不幸。


这篇有关于消费社会:《复联2》为何神吐槽?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本站网址:http://www.h933.cn (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