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请收录本站网址www.h933.cn
广告位1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数码科技 >

创新] 高效 校企流动培育两栖人才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05-30 点击:
广告位2
广告位3
广告位4

  本报记者张骏

  创新源源不断产生,由于缺乏有效动力,很多束之高阁。希望自己的科研发明能真正惠及社会。但靠自己把为产品,要走出这一步,真的需要很大勇气。这是许多高校科研人员的纠结。

  高效、推动产业发展,关键靠人。在杨浦,通过“创新+创业”两栖人才培育方式,企业与高校人才建立柔性流动机制,以此营造让科研人才“名利双收”的。

  创新与创业人才双向融合发展

  高校、科研院所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来自科技部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国5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科研3万项,其中能并批量生产的约20%,形成产业规模的仅5%。这与发达国家70%至80%的率相去甚远。率低的背后,是“创新”与“创业”没有建立流通渠道,而科研人员缺乏积极性是重要原因。

  不少科研人员觉得,加入创业大军“是一件麻烦事”,高校、科研院所内部工作安稳,创业则是高风险的事,而且利益分配机制、教学保障机制等尚不完善,跨出这一步风险不小。

  为解人才发展顾虑,杨浦海外人才几年前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一系列共建协议,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各方资源,打造产学研战略联盟,引导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双向融合发展。

  上海清鹤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叶德建是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在学院,他创立并负责宽带网络与互动多实验室。通过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他创立科技公司,将自己的科研产业化。2013年,公司实现营收2500万元,5年间业绩增长12.5倍,被评为“上海市明星增长企业”。清鹤的背后,是复旦大学雄厚的科研资源——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必要的试验平台和优秀人才。

  这几年在杨浦,创新人才创业之,相应地创业人才也到高校、科研院所兼职开展科研工作。截至去年底,12位“3310计划”(“三大工程、三大目标、十项政策”)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进入高校成为兼职教授,6位高校体制内“千人计划”人才在杨浦创办企业。入围“3310计划”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达309件,其中发明专利占76%,率在23%以上。下转5版

  (上接第1版)创业与高校结合,既给创业提供了依靠,又让科研更市场。有关专家认为,这也给了创新创业人才名利双收的机会,“名利双收,不仅是钱的问题,还有创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问题。”

  如何获得持续推动力

  “科研发明是一种可持续过程,不能简单把‘不识水性’的科研人员推进商海。”杨浦区相关负责人说,创业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事,如果背后少一把推力,创新和创业间就很难衔接。

  资金问题始终是人才创新创业的头号难题。创业之初,不少科技人才都要经历一段“烧钱”阶段,而且这个阶段不见得很短。

  “即便对于高层次创新人才,项目有市场潜力,但创业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关专家说,一些职能部门可能还存在着狭隘的人才所有观、“目光短视”的人才成本观、“急功近利”的人才使用观和“完成指标”的人才引进观。这些观念归根到底,可能都会影响钱怎么投的问题。

  针对企业发展不同阶段,杨浦海外人才探索借助和市场两种手段,构建“资金+基金”融资体系。杨浦人才为了加大海外创业人才引进培育力度,设立了5年3亿元的人才专项资金,组建了总额达2亿元的海归人才创业投资基金——“海创1号”和“海创2号”。另外,“银园保”、“贷投通”等金融创新产品,也在着力推动资本、科技、人才的结合。

  在“3310”的配套政策中,还有“创业项目失败,可按创业者本人首次现金出资金额的30%、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创业风险补偿金”的条款。

  对于这样的政策,羡慕者有之,不解者亦有之。“创业本是市场行为,投资失败也属正常,为何要贴钱?”事实上,创业风险补偿在不少地方都有尝试。这两年江苏拿出22亿元建风险补偿资金池,主要用于科技型企业“首投、首贷、首保”。据悉,这个资金池创建后已亏掉2000多万元,但带动江苏省社会创业投资1750亿元。

  “支持创业,需要解人才后顾之忧,要宽容失败,太过关注眼前就会错失好苗子长成参天大树的机会。”有关专家表示。

  后顾之忧依然不少

  事实上,即便是在这样的柔性流动机制下,加入创业大军的创新人才还是少。

  前不久一份针对现阶段创新创业人才的调研显示,“对创新创业具有引领作用的高层次人才大量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而不是企业”。“高校人才活力没有得到足够激发,应用型科技创新未能更好地产业化。”另外,新兴产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少,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领域和战略型新兴产业领域,都面临着人才紧缺状况和储备不足的矛盾。

  除了创业的艰辛,高端人才进入创业领域,还有一个担心:现代技术更新迭代太快,研发的产品不可能“一招吃遍天下”,科技型企业尤其要保持一领先的研发优势。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李冰2009年回国创立了上海圭光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硅基光电集成芯片开发。同时,他也应邀在复旦大学信息学院担任特聘研究员,这让李冰和他的团队在创业和科研上互相促进,取得了丰硕。

  但也有人觉得获得优惠的面还是窄。“有一些优惠条件,数码科技只有纳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范畴才能享有。”这也让一些本土创业人才感到困惑,觉得这与“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心态尚有距离。另一方面,创业耗时耗心力,创业与科研能否两头兼顾,尤其在学校还承担着教学任务,是否能教学质量,也是不少科研人员纠结的问题。

  最近,国务院印发意见,为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开出了优惠条件,被普遍视作科研人员创业活力而量身定制的“停薪留职2.0版”。一些专家认为,对这个“2.0版”需要出台配套政策,尤其在允许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收益归属方面,需要有制度性突破,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才会在更大程度上刺激创新人才加入创业行列。


这篇有关于创新] 高效 校企流动培育两栖人才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本站网址:http://www.h933.cn (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