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请收录本站网址www.h933.cn
广告位1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军事天地 >

漫话黎族和黎族打柴舞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06-03 点击:
广告位2
广告位3
广告位4

  高照清,男,黎族,海南省三亚市人,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在《民族文学》、《中国民族报》、《海南日报》等多家报刊公开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作品入选多种文选,现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少数民族创作委员会委员。

  黎族打柴舞是三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和苗族盘皇舞、崖州民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一起组成三亚璀璨的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三亚市群众艺术馆、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对崖州区郎典村、育才生态区的50多名黎族苗族进行了“黎族打柴舞”、“苗族盘皇舞”的培训。其中,从事黎族文化研究的高照清为黎族举办了一场生动的,本报现摘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以让读者更加了解黎族和黎族打柴舞。

  神秘的黎族打柴舞

  中国有个海南岛,海南岛有个最古老的民族叫黎族,黎族有一种独特的舞蹈叫打柴舞。

  说起黎族打柴舞,我首先想要说说黎族。黎族,是最早居住在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主要居住在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八大县市内。而三亚市也是黎族主要聚集地之一,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三亚地区黎族人口已经达到20多万人,其比例占三亚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占黎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黎族这个“黎”是他称,也就是汉民族对黎族的称呼,而黎族人一般都以“赛”自称。而作为海南岛上最早古老的民族,黎族是怎么来的,这涉及到许多方方面面的问题。有人说,黎族是从迁移而来的;也有人说,黎族是从东南亚漂洋过海来的反正现在众说纷纭,口径难以统一。我想强调的是,地处古崖州地区的三亚,不仅是历个朝代海南岛南部地区的文化、、经济和军事中心,它同时也是黎族神圣的祭祀之地。作为黎族聚集地的古崖州地区,现存的两处古遗址,与黎族的族源息息相关,跟黎族的命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两处遗址就是落笔洞和天涯海角。

  落笔洞传说

  落笔洞位于三亚市荔枝沟地区,距市区有10公里程,原是古崖州八景之一。1983年初,广东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首次在落笔洞内发现了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当时在地面上有蚌、螺壳及小哺乳动物化石,还出土了一批石、骨、角质的工具制品。特别是用火山岩为原料的打制石器,有石铲、石矛、石匕首等器具,因此初步鉴定,“落笔洞”是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从而引起考古界的关注。

  而到了1992年3月,广州中山大学文物班的在落笔洞游览时,拾到了几颗古人类化石,这一偶然的发现,成为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到1993年冬,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和海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亚市博物馆组成考古发掘队,对落笔洞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察和两次清理发掘。先后在洞内发现了13枚古人类晚期智人牙齿及华南虎、亚洲象等8目23科45种现生种脊椎动物化石上百件,还有大量的贝蚌壳及用火遗迹。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专家将洞内采集到的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碳14”年代测定,属一万年前“三亚人”遗齿。从而判定,落笔洞的“三亚人”,是最早来海南的开发者。也就是说,一万多年前,人类就大规模地迁徒来到海南岛上定居了。

  落笔洞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处遗址,也是我国发现的最南端的一处史前文化洞穴遗存,它与华南沿海地区同时代的文化遗址十分相似,反映了海南岛同,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了某种文化上的关联。这是数千年来,我国第一次对海南岛人类历史的起始时间的重新认定。

  在黎族人的眼中,落笔洞是一座神圣的山,有着神秘色彩,它与黎族人的族源、教、等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黎族人称落笔洞为“豪茅”。什么是“豪茅”?在三亚本土的黎语中,“豪”是山的意思,而“茅”广义来讲则是、祭祀或道公开坛做的法事等,“豪茅”是披着神秘而神圣的色彩。在三亚黎族村庄,流传着一个关于“豪茅”的民间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漂亮的黎族姑娘,一天,她与一位小伙子相遇,俩人相爱了,他们结为夫妻,住在“豪茅”里,从此快乐地生活着。

  那小伙子是天上的神仙,他是偷偷下凡来的。不久,姑娘怀孕了,而这时候玉帝也知道消息,便派遣天兵天将到来捉拿小伙子,可他不愿回,不回就是,玉帝大怒,派出雷公电把小伙子抓回天上。

  在电闪雷鸣中,姑娘被击倒昏了过去,等她醒来时已看不见丈夫,洞中还挂着丈夫用的神箭和神笔。悲伤的妻子决定把孩子生下来,抚养后

  让他为父亲报仇。她含辛茹苦怀孕整整三年时间,一天晚上,肚子里的孩子突然开口说话了,他问道:“母喂母,鸡叫三更天时告诉我,现在鸡叫几更天了?”母亲听了又惊又喜,回答道:“侬啊侬,鸡叫第一遍,是一更天。”肚子里的孩子停了一会,又开口问:“母喂母,现在鸡叫几更天?”母亲回答:“是一更天。”整个晚上,孩子不胜其烦不停地问,母亲不停地回答,当三更天即将到时,母亲实在不耐烦了,于是开口回答道:“鸡叫第三遍,是三更天啦。”话音刚落,孩子出世了,他拿起神弓搭起神箭,朝天宫射去,呼啸而出的神箭不偏不倚,正好射中玉帝的宝座靠背正中央。

  这惊险的一幕让来上朝的玉帝看见了,他知道有王出世,便惊慌万分地派天兵天将下凡追捕。出世时由于时辰未到,王神力减弱,战败了,被天兵天将追赶着,当他逃到天涯海角时,实在无力再跑了,在这紧急关头,一块巨石突然裂开一道缝,他刚躲藏进去,大石头石缝便合上了,没料到有一角战袍被夹在外面,一只老鹰看见,怕天兵天将发现战袍,就趴在石头上用身体遮挡。天兵天将赶来,看不见神王,却发现老鹰古怪,赶走老鹰后发现露在外面的衣角,于是玉帝派来火神,放火把大石烧了三天三夜,石头被烧焦裂开,神王也被烧死了。而那块巨石,就是现在天涯海角景区里刻着“天涯”二字的石头。

  天涯海角:天涯文化发源地

  说到这里,我们的话题开始转到天涯,而天涯这片古老土地,是黎族最早涉足最早开拓者的地方。这方热土历经沧海桑田,可以确切地说,它是黎族最神圣的,不仅孕育着黎族丰厚的历史文化,而且还跟黎族的姓氏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因此黎族既是天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天涯文化的守望者。

  黎族没有文字,但黎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族谱,有姓氏。那么既然黎族没有文字,用什么来记录族谱,又如何一代代地传承下来?这个问题我想请大家听我解释,准确地说,黎族的族谱传承,靠的是本民族语言,也就是言传口授,用民间文学的传唱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如黎族著名的创世史诗《五指山传》,就是用黎族语言传唱的,它解释了世界的由来、人类的起源、“黎母山”、“黎族文身”等诸多独特而奇异的文化现象,反映黎族先民的生活状态和世界观等等。

  再说黎族人的姓氏。许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都认为,黎族没有姓氏,这是错误的。黎族人不仅有姓氏,而且有二个姓氏,其中一个是用汉字书写的汉姓,另外一个是用黎族语言称呼的黎族姓氏。

  汉姓是黎族人借用汉人的文字书在面上体现的姓氏,这姓氏作为与汉人的交易来往、户口登记时,制定合同、契约等使用的,与汉族相同姓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是黎族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产物;据史料记载,早在唐宋时期黎族先民就懂得借用汉姓了,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大部分黎族社会进入封建制社会,户籍登记、纳粮当差,大多数黎族人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汉姓,而在比较偏僻的黎族地区,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了

  登记户口、上学,才起汉姓的。

  而黎族的姓氏是用黎族语言称呼的,它是黎家人交往时用来区别于部落、峒蕃或村寨之间不同的族群。黎族把姓氏称作“泛茂”或“蕃茂”等,意为有共同祖先,这是黎族内部具有共同血缘关系族群的称号,是黎族远古传承下来固有的姓氏。据黎族民间故事《天涯海角的传说》讲述:远古时,黎族先人赶着一群牛,从遥远的地方来到“天涯海角”。当人们经过今刻有“海角”字样的石头夹缝时,有一头长着畸形双角的母牛被石缝夹住,动弹不得。母牛被捱了三天三夜,头人无奈,高声呼喊:天地啊!莫非我们已走到海天的尽头?是要杀掉母牛祭天地祭神灵来分支分姓么?头人的问话果然,话音刚落石头就松开,母牛挣开石缝,走到头人面前,流泪点头。黎族祖先们杀了母牛,祭了天地祭了各神灵,并根据天地神灵的指意,分出了支系和姓氏。

  从此,黎族分出了“哈”、“杞”、“润”、“赛”和“美孚”五大支系,向东西南北分散开来,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峒寨在海南岛上。在五大支系中,哈方言在黎族人口最多,分布面最广,主要分布在乐东、陵水、昌江、白沙四个黎族自治县和三亚、东方二市;杞方言人口仅次于哈方言,主要分布在保亭、琼中、五指山2县1市;润方言,分布在白沙黎族自治县东部,鹦哥岭以北的广大地区;美孚方言主要分布在昌化江下游两岸;赛方言人口较少,主要分布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和三亚市交界的地区。

  黎族先人分了支,也分了姓,现凡是黎族的姓氏,都能用黎语念出来。根据《天涯海角的传说》讲述,远古黎族先民分完牛肉后,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人们四处散开避雨,于是有的躲在芭蕉树下、竹子下、木棉树下、田里、番薯地、陶罐后来为了便于辨别称呼,就把躲雨的地方和遮雨用具作为不同人群的姓氏。在芭蕉树下躲雨的那群人叫“德外”,意为芭蕉的孩子,这些人现在的汉姓为周姓或赵姓;在竹子下躲雨的那群人叫“德伦”,意为竹子的孩子,这些人现在的汉姓为符姓;用陶罐遮雨的那群人叫“得盖”,意为陶罐的孩子,这些人现在的汉姓为吉姓;还有“德砚”是羊的孩子,汉姓为羊或杨姓;“德档”是龙的孩子,汉姓为龙姓;“德拉害”汉姓为邢或董;“德旺”汉姓为黄、罗等等。这些姓氏的故事,说明黎族地区同一个“泛茂”或“蕃茂”的人,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都被认同是亲兄弟姐妹,既使汉姓不同,且相距数百公里地方,也不能谈婚论嫁。而有些汉姓相同,但黎族的“泛茂”或“蕃茂”不同的男女,族里是允许互相通婚的,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血缘集团。总而言之,黎族拥有二个姓氏,黎族的(泛茂)和“蕃茂”来源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最初反映黎族血缘关系,是氏族部落的称号与标志。今天的黎族人还沿袭着远古氏族部落称号,传承氏族部落的血脉。

  当古老的黎族族群在天涯海角祭天地,祭神灵,分支分姓后,他们给天涯这片古老的土地深深地烙印上独特而神秘的历史文化印记,而这些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图案和文化符号,让天涯海角成为黎族最为圣洁的祭祀圣地,更是天涯文化的发源之地。

  黎族在海南岛上居住多久,黎族的祭祀活动就传承和延续多久。而在历史渊源悠久的古崖州地区,因黎族厚重的传统文化和教习俗的相互碰撞,产生黎族祭祀性丧葬舞种打柴舞。打柴舞是黎族一部最古老、最神秘、最具有教色彩和民族风情的舞种之一。

  黎族的丧葬习俗,形式奇特,包罗万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说是黎族的一部百科丛书。如丧祭活动分为报丧、入殓、停棺、出殡、下葬、作“八”等过程;采用的祭品有牛、猪、羊、鸡、米饭、酒、水果、香料、槟榔、棺匣纸、冥衣、冥币、灯笼、纸屋、纸马等;乐器有哩咧、哔哒、唢呐、大小铜锣、钹等;丧葬歌有《拜祭酒饭》、《孤寒哀怨》、《哄孤寒儿》、《布谷歌》、《摇篮曲》、《催魂曲》和《赶魂曲》等,这些歌曲表达着不同的哀思和情感,而整个葬礼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打柴舞。跳打柴舞黎语叫“转刹”,原古崖州地区黎族丧葬活动,是黎族祭祀性的丧葬舞蹈之一。

  黎族有一种丧法叫“旱赛”。即人死后入殓,停棺12天、24天、一个月不等时间,然后入土。在停棺“旱赛”期间,族族群的人会同丧家守棺材,陪同丧家,人们在守棺期间,会自觉跳起打柴舞。清代《崖州志》卷十三《黎防志一黎情》记载:“丧葬。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诸戚必以牛羊纸灯鼓吹来奠,作八必分花木,跳击杵” 。这里的“跳击杵”,指的就是跳打柴舞,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记载黎族舞蹈的古代文献。

  由于打柴舞道具、节奏、跳法的特殊性和具有极强的娱乐、竞技成份,打柴舞很快就传遍整个海南黎族地区。中华人民国成立后,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及各县相关部门加工整理,将打柴舞搬上舞台、银幕和运动场,成为黎族舞蹈和体育竞技项目,多次参加全国大型文艺汇演和全国民族运动会,获得金银。

  打柴舞是通过多对的上下、左右、交叉的分合击板,人在其中来回跳跃,模仿生产、生活及各种动物习性做出各种动作,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演变而来的舞蹈,是黎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打柴舞内容共有九式段落组成,第一式为平步,最后一式老鹰步。舞蹈没有音乐伴奏,全靠击木产生的强烈节奏来进行。

  打柴舞所用的道具,都与丧葬活动有关,它们都作为出殡时的工具使用,且各有各的用途。如打柴舞的两条垫木,它是出殡时用来绑定棺材的托架,而那九套击木中五套,用来同垫木一起固定棺材,而另外四套,是出殡时16个人用来抬棺材的工具。

  《黎族打柴舞》的类别属于民间舞蹈,2006年已被国家文化部批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报记者陈吉楚整理)


这篇有关于漫话黎族和黎族打柴舞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本站网址:http://www.h933.cn (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