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晨国家甜菜产业体系的首席科学家
春夏之交,是大多数农作物播种的季节。这样的时节采访白晨,很难如约见面。因为他作为农业科学家,每天都在田间地头奔忙。通了几次电话,约了几次面谈,一直很难如愿。不过,白晨在社会上虽然并没有多高的知名度,但在农业科研圈子里,确实无人不晓,在甜菜研究领域,言其闻名全国,也恰如其分。因此,了解他的业绩和敬业乃至人格魅力并不是一件难事。
结缘甜菜义无反顾
白晨(左一)在甜菜生产调研。
白晨,回族,1959年出生在呼和浩特,从小在肥沃的土默川上摸爬滚打,养成了他对这片黑土地的深情眷恋。1983年从农业大学毕业,进入自治区农科院后,从没有离开过农业生产科研的第一线。
科研工作,单调、孤寂,农业科研工作,更是面对黄土背朝天,耐不住寂寞的人是很难年复一年地呆下去的。白晨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一条战线或者说一个研究领域30年的坚守。
能坚守者,事必有成。我们先看看他的科研。虽然专业,但并不艰涩难懂。
大学毕业后,白晨便一头扎进了对甜菜、玉米的研究与相关的科研管理工作之中。研究的主要领域是甜菜遗传改良与杂交优势利用;甜菜标记与转基因技术;农作质资源收集、评价、利用与创新。在甜菜遗芽抗丛根病雄性不育杂交种育种、甜菜抗丛根病高效育种技术、甜菜航天育种、饲用甜菜研究等方面显著,居国内领先水平。因此,他成了国家甜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
说到这些,大家还是要问,我们只想知道白晨的科研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甜菜是农民种的,农民种的甜菜,就是为了增加收入。白晨的科研就是给种甜菜的农民带来了。
进入新世纪以来,白晨组织带领国家甜菜学科专家学者,紧紧围绕甜菜产业发展需求和甜菜产业中存在的难点、热点和关键性技术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搞大联合、大协作,集中攻关,有力地推进了产学研结合。通过推进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节水技术、科学施肥技术、防虫防病技术、新品种和农机具应用的实施,结合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等的辐射带动,为甜菜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明显提升了我国甜菜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全国甜菜单产得到一定提高,为糖农增收,企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提高了我国甜菜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我国甜菜产业的竞争力。
在我们国家,个人的贡献是与荣誉和励联系在一起的。在业务和学术层面,他获无数。简单列一下,谁看了也会肃然起敬。他先后主持的项目获自治区(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一项、二等一项,三等二项;先后参加的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一项、三等一项,农业部农牧业丰收一等一项,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二项、二等一项。在全国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上发表论文多篇,专著5部。育成的各类甜菜新品种在区内外大面积推广种植,创经济效益近5亿元,为我国甜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用30年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朵朵灿烂的农业科技之花。
年复一年演绎着一个故事
成功人士,必是精彩的人生,人生的精彩,必有感人的故事。当记者问及白晨倾心科研的故事时,他笑了,并感慨地说,科研工作,机械而单调。在实验室,除了器皿,就是三两人的空间,没有利益之争,没有感情纠葛,只有静静的思考,专著的观察和轻言细语的交流。在田间地头,空旷的田野,时时面临的就是风吹日晒雨淋其实,他讲的就是故事啊,这故事,虽无跌宕起伏的情节,但一个人整天在实验室与田野间奔波,在艰苦而又枯燥的中一天天地付出辛劳,从无怨言,没有牢骚,就是一个个展现情操的生动故事啊。
这样的耐力,这样的付出,取得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甜菜生产中甜菜丛根病危害日趋加重,造成甜菜根产量大幅减产,含糖率严重降低,给糖农和制糖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甜菜丛根病是国内外甜菜生产中的一种性的病毒性病害,该病被甜菜界形容为甜菜癌症。该病一旦发生,便难以防治,成为了当时制约我国特别是华北、西北地区甜菜生产和制糖业发展的一大障碍。1990年,白晨针对甜菜生产中甜菜丛根病危害日趋严重情况,积极整合资源,调整和组织科技人员进行重点攻关。经过近15年的努力,育成一批抗丛根病性强、含糖率较高、适应性较广,适合我国育种目标的单芽抗丛根病雄性不育系和优良抗丛根病授粉系亲本材料。15年的艰苦探索,其间的故事、感人的细节,通通蕴藏在一个人由青壮年步入中老年的步伐之中。
、人格、、奉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给予他应有的功勋和荣誉。1996年被评为自治区杰出青年科技标兵;2000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章;200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科技人员;1997年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队伍;1998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为自治区“杰出人才获得者”;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草原英才”;201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耀、鲜花和掌声伴随他一走来。
科研接地气惠“三农”
科研,贵在求真务实,农业科研,面对的是农民和土地,是最接地气的科学研究。白晨从小受土默川黑土地熏陶,不仅为人朴实,而且做事扎实,一步一个脚印,他们的科研都以最快的速度成了生产。他也成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贴心人。在农科院,白晨的科研态度,以扎扎实实接地气受到同行们的敬仰。
初,针对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特别迫切。白晨,这位最能体谅农民难处的科学家,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组织科技人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于2006年育成了我国第一个集遗芽、雄性不育、抗丛根病于一体的甜菜品种甜单1,在区域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中平均含糖率突破17%以上和根产量超过60吨/公顷。2010年又育成的单芽抗丛根病雄性不育杂交种内甜单2,在区域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中平均含糖率16.74%、根产量73.07吨/公顷。2012年育成内28102的单芽抗丛根病雄性不育杂交种;2014年育成内2963的单芽抗丛根病雄性不育杂交种。这些品种的育成,为我国实现纸筒育苗、精量机械化播种等高效栽培技术和对丛根病进行综合防治提供了可能。专家组鉴定认为:白晨的科研很大程度上改变近几年来我国遗芽抗丛根病品种主要依靠国外引进的现状,从而为确保我国甜菜种子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为摆脱甜菜种子受国外控制这一潜在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与此同时,白晨积极开展甜菜生物技术与转基因研究工作。2009年利用甜菜的叶芽、丛生芽的分化率达到70%以上,解决了甜菜组培的瓶颈分化率低的问题。这一年,他还在国内首次利用SSR、SRAP等标记技术对我国甜菜三大产区有代表性的300多份育种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并进行了类群划分,为更好的组配或选育出优异的甜菜杂交组合开辟了新,受到全国同行专家的高度肯定。在甜菜转基因技术研究方面,为提高甜菜的抗旱、抗寒和耐瘠薄性,他和他的团队从强旱生植物沙冬青中克隆了沙冬青脱水素基因(DHN)和AmERF因子基因,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这些,对提升我国甜菜产业的科技创新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白晨的贡献,为我国“三农”问题的高档次解决树立了一个样板。
这篇有关于白晨国家甜菜产业体系的首席科学家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本站网址:http://www.h933.cn (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