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请收录本站网址www.h933.cn
广告位1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军事天地 >

金一南:军人应为军事而生活 绝不空占编制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05-19 点击:
广告位2
广告位3
广告位4

  资料图:训练中的解放军士兵

  历史是有生命的,文化亦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细微处,就如同人类的神经末梢,虽然可能被人忽视,却足以让智慧的人们从中感受到文化的心跳。不少看过金一南的书、听过金一南讲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直指!从《辉煌》《军人生来为战胜》到新近出版的《心胜》,金一南虽然常常把目光锁定在一些特定的历史细节,但他触到的却是文化的灵魂,军人的灵魂。

  灵魂最动人!灵魂之问最尖锐!

  什么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在面前,为什么有的人成为了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而有的人却灵魂、成了万人唾弃的?军人最高的标准是什么,是一死了之吗……这些叩问,无不引人深思。

  在这篇《胜利的刀锋》里,金一南把军人灵魂与军人血性联系在一起来讲述,他会让我们看到什么?

  是历史?历史中的人?还是……

  编 者

  习在全军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军人”,给人至深印象。“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相互的板块。这里我主要从军事文化的视角,谈谈关于军人的灵魂与血性。

  1、一流的军人人格是如何凝聚和传递的

  著名学家马克斯韦伯说:“以为业有两种方式,一是为而,二是靠而。前者是以目标为追求的家;后者则是以为饭碗的食客。”以军事为业的军人也一样。有些人是为军事而生活,有些人靠军事而生活。前者是真正的军人,后者不过是军队的“食客”。你是真正的军人还是军队的一个“食客”?真军人与假军人的区别不仅是部队里是否有你的编制,而是你的灵魂是否驻留在军营。

  被美事史列为“西点三巨头”之一的丹尼斯马汉,1820年进入西点军校,28岁成为军事工程学及战争艺术教授。鉴于他在西点军校的杰出贡献,被评为终身教授。再“终身”也有退休的一天,但他不愿退休。1871年9月,西点军校监察委员会对丹尼斯马汉实施强制性退休。岁数太大了,快70了,早就功成名就、早就该颐养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得知这个消息后,丹尼斯马汉扑向一艘航行在哈德逊河的轮船推进器,以结束了生命。他觉得离开这所军校,离开军事教学,生活便毫无意义,生命也毫无意义。

  丹尼斯马汉被人们称为“老马汉”,因为他有一个更加出名的儿子阿尔弗雷德马汉“小马汉”。小马汉后来成为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官、成为著名的“海权论”创立者。老马汉的生命消失在哈德逊河里面了,小马汉的理论使美国从地区世界。

  有这么一句话:有一流的军队之前,先有一流的教官。有一流的教官之前,先有一流的人格。老马汉、小马汉尽管没有拥抱战场军功的辉煌机遇,却让他们的张开了双翼潘兴、麦克阿瑟、巴顿、史迪威、布莱德雷、艾森豪威尔等都是他们的学生。

  我们军队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国防大学科研部原副部长王三欣,战争年代是战场上的优秀指挥员,战争结束后进入军校,成为享誉全军的优秀教研人员。他在一站就是30多年,一直到最后倒在了上。他的夫人回忆:“他在医院里有时有时糊涂,有时出现状态,还在想着教学,说话不,还能说出来:‘张家港……演习……拿地图来……拿笔来……要红的’,他脑子里装的都是这些东西,家事一句没谈。”

  这个被誉为“战争史活字典”的军人,最后时刻惦念的,仍然是他的教学。他的女儿回忆:“爸爸突然辞世,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了大堆的讲义和文稿。妈妈痴痴地厮守着这些故纸,仿佛在期待着什么。”

  让我们看看他夫人厮守的这些“故纸”:《如何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打歼灭战》《学习军委战略方针的初步体会》《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那是的起步阶段,很多人都在关心自己的待遇、设计自己的前程,王三欣仍然在研究战争、关注战争,撰写或经他修改的教材多到无法统计的地步。

  这部“战争史活字典”,1987年2月在西郊红山口静静地合上了。

  在中国的熔炉中,有些人了一堆炉渣,忠心耿耿的王三欣为沉甸甸的重金属。他生前特别喜欢克劳塞维茨这句话:“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给我们留下了真正锋利的之刃。

  如同小马汉创立“海权论”与其父老马汉关系极大一样,说到王三欣,必须说到对他影响至深的蔡铁根。当年,王三欣还是南京军事学院战史研究生的时候,蔡铁根是战史教授会主任。老师的知识在淌进学生头脑的同时,老师的人格也默默溶入了学生的血脉。1958年反主义时,蔡铁根致信中央:“军队建设决不能以我们的传统观点为标准,必须以未来战争的要求为标准,军队训练教育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适应于未来战争的需要,战争有权改变一切”“作为一个员,基于自己为党为国的热忱,我不敢隐讳自己的,并大胆地把它提出来”。他为此付出重大代价:被划为,军籍,行政九级降为十五级,调离部队。“”时期又被定为,判处死刑,80年代初最终。军事学院老院长萧克将军说:“每当想到蔡铁根的时候,不易安静下来。”他专门赋诗一首:“铁根之根坚如铁,凝为玉碎不折节,真理不服诬,铁根之根真如铁!”

  今天我们回头看,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蔡铁根在1957年讲的话仍然令人怦然心动,掷地有声。国防大学原副校长黄玉章也是蔡铁根的学生,他说,一直到退休那一天,他没有休过一个假期;虽然工作和不是那么辉煌,但是每当想起老师蔡铁根,就只能竭尽全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队伍在不断变化,但凝聚成灵魂的东西,不管人员怎么变化,通过血脉,代代承传。蔡铁根、王三欣、黄玉章,他们留下来的学术,有些可能随着时代变迁、装备发展而时过境迁,但他们留下来的由灵魂和血性浇灌的人格,比他们的学术影响更加深远,让我们时时体验军人的灵魂与血性。

  2、人性与血性

  真正有血性的人性才是完整的人性,缺乏血性的人性,就可能滑入奴性。

  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杨靖宇,第一军总司令,抵抗到最后剩自己一个人。日本人对杨靖宇特别。杨靖宇一米八几的大个,身高腿长。东北大雪天,雪地很深,日本人形容杨靖宇像个大鸵鸟,在雪地上一蹦一蹦几下就没影了。日本人个矮腿短,雪深没膝,怎么跑也追不上他,抓不到他,就特别他,甚至把他神化了。但杨靖宇身边出了一个又一个,最终置杨靖宇于。

  第一个:程斌,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杨靖宇最信任的人,1938年率部投敌,组成程斌挺进队,逼杨靖宇入。程斌不知道杨靖宇跑哪里去了,但知道杨靖宇在深山老林里的密营。杨靖宇之所以能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气温的东北深山老林中下来,就因为山里有很多密营,每一个密营里都有粮食,有柴火,所以他冻不死饿不死。程斌知道这些密营的地点,带领“队”把密营全部捣毁,逼杨靖宇入。

  第二个:张秀峰,军部警卫排长,父母双亡的孤儿,被杨靖宇抚养,1940年2月带、及抗联经费投敌,向日军提供了杨靖宇的突围线。张秀峰是杨靖宇的贴身警卫,知道杨靖宇的活动规律。此人2月份,杨靖宇3月份。

  第三个:张奚若,抗联第一军第一师特等机枪射手,后在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的命令下,射杀了杨靖宇。杨靖宇最后壮烈,被自己的特等机枪射手按照日本人的命令射杀。

  他们都是杨靖宇的战友、下级,为了自己活命,了自己的战友和领导。

  第四个:蒙江县“保安村”村民赵廷喜,上山砍柴发现了杨靖宇。杨靖宇好几天没吃饭,棉鞋也跑丢一只,对赵廷喜等几个村民说,下山帮我买几个馒头,再买双棉鞋,给你们钱,不要告诉日本人。赵廷喜张皇失措下山,很快就向日本人:杨靖宇在山上。

  程斌、张秀峰、张奚若、赵廷喜,哪一个不是中国人?他们又都是失去了血性、最终只能给别人当的中国人。

  最后有一段赵廷喜与杨靖宇的对话。见杨靖宇几天没有吃饭,脸上、手上、脚上都是冻疮,赵廷喜说:“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赵廷喜哪里知道,岂止不杀,如果杨靖宇投降,日本人还打算让他出任伪满洲政部长,利用杨靖宇的影响东北抗联。

  只剩自己一个的杨靖宇沉默了一会儿,对赵廷喜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这句话真是震魄。冰天雪地之中,四面合围之下,杨靖宇用沸腾的血性和整个生命,极大地表现出中国人惊天地、泣的人性。今天之所以还能有中国,就因为有杨靖宇这样的人,在最、最困难、最无助、大多数人万念俱灰的时候,仍然在用他们的灵魂,用他们的血性,支撑着中华民族的脊梁。什么叫人性?什么叫完整的人性?看看人杨靖宇。如果中国人没有这种由血性养育和浇灌的人性,怎么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对党忠诚与英雄血性

  给大家介绍一个开国将领:张国华。在战争年代,在强手如林、战将如云的人民解放军内部,张国华并不很突出。使张国华的声名真正彪炳中华人民国史册的是什么?是他的党性。

  1950年初,中央决定提早进藏,“向进军及经营的任务”最终确定由西南局担负。当时62军驻西康,距最近,理所当然成为进藏部队首选。但考虑62军来自一野,让他们进藏不妥,一野方面会说让我们的部队啃骨头,你们自己部队去吃肉。所以一定要让自己部队去,不能让一野配属西南的部队去。这是当年那一代人的领导风格:越是自己的部队,越是主力,越要承担艰巨任务。刘、邓最后商定:调自己指挥的二野一个主力军承担进藏任务。但未料到的事情发生了:该军军长不愿进藏,未能谈通。

  僵局就这样出现了,难以回避。一直在等待西南方向的报告,种种原因又使刘、邓的选择一变再变,给中央的报告也反复推迟,当时领导人的确忧心如焚。

  张国华的18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领受进藏任务的。

  18军原定的任务是接管富庶的川南。军长张国华已经定为川南行署主任,军谭冠三已任命为自贡地委。1950年1月7日,张国华赴川南行署上任途中收到刘、邓急电:就地待命,军领导及各师一名负责人速赴重庆领受最新任务。

  1月10日,刘、邓张国华等18军领导。

  第一句话:“今天谈话凭党性。”

  张国华回答:“一切党安排。”

  :“×××不去,你指挥部队去。”

  张国华:“完成任务!”

  单刀直入的几句话下来,张国华的党性光彩照人。

  “今天谈话凭党性”,小平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前面一次谈话没有谈成,人家不愿去。我们说真正的党性并不表现在平时滔滔不绝的,而是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勇气和担当。坚强的党性就是完成党赋予的任务。

  18军由去“天府之国”的川南突然改去高原高寒的,部队一时转不过弯子来。谁不想去富庶的地方驻扎?当时很多干部还没有结婚,要到川南去发展、结婚、建立家庭。18军52师154团副刘结挺,张国华最欣赏、准备重点培养、重点使用的干部,也写信提出身体不好,不能进藏。张国华看到信气得手发抖。

  在18军进藏动员大会上,张国华说:“你把看成是不毛之地,可英帝国主义却从不嫌它荒凉,百余年来拼命往那里钻,现在美帝国主义又积极插足。难道我们对自己的国土反倒不如帝国主义热心?”“如果真被帝国主义分割出去,我们的西南边防后退到金沙江,恐怕我们在四川也坐不安稳吧!”还说:“进藏确实苦,可是人民世世代代在农奴主之活,岂不更苦?人民解放军以解除人民痛苦为己任,我们怎能眼看他们而?”

  这就是张国华的党性、18军的党性。在已经胜利、大家开始享受果实、回避和艰辛的时候,张国华挺身而出,担起千钧重担。员的党性,不仅仅表现在服从党的安排,更表现在以自己的去解除人民痛苦,实意。

  小平同志亲自坐镇18军动员会,对张国华的讲话带头鼓掌,并给18军将士题词:“接受与完成党所给予的最艰苦的任务,是每个员、每个军人无上的光荣。”

  1950年春,张国华以人坚定不移的党性,率领18军部队进军。

  人民解放军进藏,印度尼赫鲁表示“不安”“疑虑”,要新中国“解释”。中国驻印度大使申健答复,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藏是人民解放军的。得悉,1950年10月28日做出批示:“周(恩来)并:申健答得很正确,态度还应强硬一点,应说中队是必须到达一切应到的地方,无论愿意谈判与否及谈判的结果如何,任何外国对此无置喙的余地。”

  这段话让我们感觉到大无畏的气魄,更让我们感觉到18军将士大无畏的英勇。张国华坚定不移的党性,同样在构筑新中国的铮铮硬骨。

  人坚定不移的党性不是只表现在敢于担当和不怕,而是表现在自己率先。张国华的女儿因感冒发烧,病逝于进藏途中。因为长期高原工作引发的心脏和血压问题,1972年张国华去世,不满58岁。骨灰空运,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一生只为两位将领迎过骨灰,一位是多年患难与共的战友、黄埔一期毕业的陈赓大将,另一位就是虽然历史交往不多、但特别欣赏的井冈山时期的司号员张国华中将。历史就这样完成选择:关键时刻,张国华以党性彰显的军人血性,铸起新中国回归过程中千古不朽的时代。

  习在全军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什么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让我想清楚、看明白这个问题的,就是张国华。他就是这句话的注解,就是走在这支军队前面的榜样。

  4、血性需要,需要点燃

  血性是会夭折的,所以需要养护,需要培育;血性也是会沉睡的,所以需要,需要点燃。

  以色列军队是一支规模很小但效率很高的军队。以色列军人都愿以马萨达做他们的象征。公元70年,罗马大军攻占耶撒冷,幸存的逃到地势险峻的马萨达城堡坚守。15000人的罗队对967人坚守的马萨达城堡整整3年。公元73年4月马萨达城堡陷落前夕,坚守者决定集体。他们抽签选出10名勇士作为执行者,随后10人再抽签选出1人其他9人。最后一人放火城堡,然后自尽。第二天罗马人冲进城堡,惊讶地发现没有任何抵抗,面对的是一座给养依然充足、还有粮食和淡水,但没有一个生命的死城。马萨达陷落之后,犹太民族开始了近两千年的失所。这座城堡成为犹太民族决不的象征。被两千年岁月风化的这座城堡,今天游客们可以坐缆车上去,以色列学生则被要求沿古栈道一步步往上爬,然后说一句,我登上了马萨达。以色列军人新兵入伍,第一课就是徒步赶来凭吊,庄重著名的誓言:马萨达再也不会陷落!犹太民族以马萨达坚守者的血性作为自己的城堡,构筑捍卫以色列的基石。

  有人说,军人的最高奉献是,是血洒疆场。我说不对,是军人最大的付出,但不是军人的最高奉献。军人的最高奉献是胜利。国家养军人,不是让你到关键时刻一死了之。当年甲午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水师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镇远”舰管带林泰曾、“镇远”舰护理管带杨用霖……确实也算军人气节,但国家养军队是要安全、获取胜利的。签下一纸《马关条约》,任凭多少军人一死了之,也无法向国家和民族交代。对军人来说,胜利永远无可替代。军人生来为战胜。军人用胜利体现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不是用死亡体现这种忠诚。

  今年春节采访我,要求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点赞”。我点赞一个“过时”人物海军原副司令员张永义。春节期间,节目。我当时在海南,接到张永义副司令员的电话。他第一句话:“金一南,你为什么要讲我?”我说,就因为今天军队出了不少,讲你就是要告诉大家,即使在军队发生严重的时候,仍然有一批像你一样的军人,凭着自己的灵魂和血性,尽心竭力为军队现代化服务,尽心竭力为提升战斗力拼搏。

  我与张永义副司令员并不熟,但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海军某训练、在辽宁舰上都听到人们对他由衷的钦佩。 张永义历任海军航空兵飞行中队长、大队长、团长……海军副司令员。摆在他面前的最后一项任命,是航母舰载机试验训练总指挥。

  任务空前艰巨。不仅因为中国人从未有过航母,还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不希望中国拥有。自己没有,意味着没有经验,没有人才,不懂得技术,不知晓训练流程。别人不想让你有,意味着别人不会给你指点、帮助和提示。接受任务后,张永义说了一句话:“我们一切从零开始。”

  舰载机飞行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每次着舰都是对飞行员技术、心理、生理的极大。

  张永义的任务就是培养“刀尖上的舞者”。有人预言,中国人获得这一能力起码要七八年甚至更长时间。还有人说,中国人缺乏冒险,没有培养舰载机飞行员的基础。

  就是在这些猜测和判断中,张永义把工作地点从海军司令部搬到试航试飞第一线。每次飞行,都是他亲自指挥。完成一次训练,他就和飞行团队一起比对数据,细抠每一个空中动作。他率领团队相继攻克“反区”飞行方法、精准着舰、最优起降航线选取等,体会了侧风、低能见度、不稳定气流条件下偏差修正的动作要领,连续突破滑跃起飞、阻拦着陆等上舰飞行关键技术,一步一步向着舰飞行靠近。

  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知多少次挫折与失败。这位公而忘私、废寝忘食、全部身心扑在舰载机起飞和着陆每一个动作上的海军中将,让人们无时不在感受着一位当代军人的与。

  2012年11月23日,历史性时刻终于到来。

  8时许,辽宁舰转向,开始顶风。

  8时40分,国产舰载机歼-15飞机552号起飞。

  9时许,远处传来轰鸣声。飞机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对准甲板跑道,开始降落。

  9时08分,舰载机两个后轮“砰”地拍在甲板上,刹那间机腹尾钩牢牢抓住第二道阻拦索。在强大的冲击气流中,一个巨大的“V”字出现在飞行甲板上,阻拦索的两端构成两个强有力支点,紧紧拉住惯性前冲的飞机。

  听见“着舰成功”的欢呼,已近63岁的张永义第一个从飞行指挥控制室冲出来,顺着舷梯就跑向飞行甲板,年轻记者都被他远远甩在身后。

  着舰首席飞行员、某英雄团大队长戴明盟抬起手臂,准备向这位舰载机试验训练总指挥。张永义冲上前一把紧紧抱住戴明盟,泪水奔涌而出。

  就为了这一刻。中国人终于又实现了一次零的突破!

  欢呼的人群中没几个知晓:这位服役48年的海军中将,仅剩两个月就要离任。舰载机形成能力之日,也是他行将退役之时。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血性军人。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军人正在退出现役,年轻人正在担当重任。如何形成养育灵魂、培育血性的机制体制,如何真正把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人选上来,提上去,既是今天军队建设与发展的当务之急,更是未来军队建设与发展的长远之计。

  灵魂赋予,血性赢得光荣;灵魂与血性永远是军人的脊梁、胜利的刀锋。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金一南)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梅德韦杰夫谈红场阅兵:中人拥有很高水平

  新华国际时评:当中人走过莫斯科红场

  红场阅兵:五星红旗的中人是耀眼的明星

  尼军总参谋长感谢中人在地震救援中的贡献


这篇有关于金一南:军人应为军事而生活 绝不空占编制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本站网址:http://www.h933.cn (转载请保留)。